粉末状铝(易制爆)
本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受管制。
其余性状(如条状、片状、棒状等)不受管制。
用途 脱氧剂。还原剂。有机合成。制造合金。
安全措施 贮于阴凉、干燥处,远离火种、热源;密封包装,切勿受潮,防止破损。误食,饮温水,催吐。
灭火:适当干砂、石粉
历史简介
分析一个奇特的金属装饰,发现于一位中国3世纪的军事首领周处的墓葬,发现其含有85%的铝。它是如何产生的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在18世纪末,氧化铝被发现包含一种金属,但都没能从中提取出来。Humphry Davy使用电流来提取了钠和钾,从他们所谓的“泥土”(氧化物)中,但他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提取铝。制取出它的人是哥本哈根(丹麦首都)的Hans Christian Oersted于1827年,并使用钠代替钾获得了纯净的铝。
铝的主要性质
铝为银白色轻金属。有延展性。商品常制成棒状、片状、箔状、粉状、带状和丝状。在潮湿空气中能形成一层防止金属腐蚀的氧化膜。粉末状的铝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能猛烈燃烧,并发出眩目的白色火焰。易溶于稀硫酸、、盐酸、NaOH和KOH,不溶于水。相对密度2.70。熔点660℃。沸点2327℃。
以其轻、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高反射性和耐氧化而被广泛使用。做日用皿器的铝通常叫“钢精”或“钢种”。
由于铝的活泼性强,不易被还原,因而它被发现的较晚。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创建电池后,1808~1810年间英国化学家戴维和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都曾试图利用电流从铝钒土中分离出铝,但都没有成功。贝齐里乌斯却给这个未能取得的金属起了一个名字alumien。这是从拉丁文alumen来。该名词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对具有收敛性矾的总称,是指染棉织品时的媒染剂。铝后来的拉丁名称aluminium和元素符号Al正是由此而来。
1825年丹麦化学家奥斯特发表实验制取铝的经过。1827年,德国化学家武勒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并不断改进制取铝的方法。1854年,德国化学家德维尔利用钠代替钾还原氯化铝,制得成锭的金属铝。
F自由加工状态 适用于在成型过程中,对于加工硬化和热处理条件特殊要求的产品,该状态产品的力学性能不作规定(不常见)
O退火状态 适用于经完全退火获得低甚强度的加工产品(偶尔会出现)
H加工硬化状态 适用于通过加工硬化提高强度的产品,产品在加工硬化后可经过(也可不经过)使强度有所降低的附加热处理(一般为非热处理强化型材料)
W固熔热处理状态 一种不稳定状态,仅适用于经固溶热处理后,室温下自然时效的合金,该状态代号仅表示产品处于自然时效阶段(不常见)
T热处理状态 (不同于F、O、H状态) 适用于热处理后,经过(或不经过)加工硬化达到稳定的产品。
T代号后面必